心肺复苏练习每天按压3000次以上,膝盖反复跪到肿,每天剥电缆3米以上,手指磨出老茧和血印,累了就席地而睡……这是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黄文祥和他的“曙光救援队”过去一年以来,在每一个训练日的日常。
“曙光救援队”荣获国赛团体一等奖
(资料图)
安全生产专业救援队伍主要任务是在生产事故、自然灾害、突发事件等紧急情况下,快速响应、迅速出动,做好事故侦查、事故处置、现场急救等工作的队伍。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“曙光救援队”就是按照这样的标准打造的一支学生参赛队伍。日前,黄文祥带领他的“曙光救援队”在202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“生产事故应急救援”赛项荣获全国团体一等奖,他和另一位指导教师刘健获优秀指导教师称号。这已是黄文祥指导学生连续4次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。
外出“练摊”,专挑人多的地方。重庆工程职院供图
此次“生产事故应急救援”赛项比赛内容主要分为理论和实操,实操内容包括闻警出动,仪器准备,灾区侦查,水灾处理,火灾爆炸风险控制,建筑坍塌生命搜救等内容,是对选手应急能力的全面检验。
每天天刚亮,“曙光救援队”就开始了一天的训练,为了磨炼心理素质,还经常去人多的地方“练摊”。
这支参赛队伍由安全类专业2022级罗其俊、宾承阳,2021级陈嘉鹏、李嘉伟四位学生组成。当问及团队名字的由来,黄文祥说“曙光救援队”意思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,给需要的人带来曙光。
应急救援没有60分,只有0和100分!
心肺复苏指导。重庆工程职院供图
止血包扎,教师充当“伤病员”。重庆工程职院供图
“应急救援,生命为天,应急救援没有60分,只有0和100分!”黄文祥的严格,让学生们都“害怕”。训练过程中,接电的很多尺寸都精确到了毫米,稍微一个细小的改变,意味着一切又要从头开始;心肺复苏要求在成功救治的前提下一次不错,包扎要求形成的折缝必须是直线……团队成员说,一开始很难适应,但是在老师精益求精的反复训练中,大家从一开始的各自为阵到互相帮助,梳理每一次失败的经验,咬牙挺过一关又一关,技艺不断提高,不断突破自我,稳中求精。
矿山接电。重庆工程职院供图
团队队长罗其俊说,训练和选拔于一年前就开始了,参与的人并不止现在这几个,但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,老师们一遍遍训练大家,每个动作精确到毫米。一次次筛选人员,严苛的标准甚至淘汰了之前有过训练经验的学长,到最后确定了罗其俊、宾承阳、陈嘉鹏、李嘉伟。看着学长们失望离去的背影,四人觉得肩上责任越发重了。队伍重整后出现了一些磨合问题,那段时间指导教师天天和队员在一起,一起谈理想,谈生活,谈训练,最终队伍凝聚力不断加强,度过了磨合的阵痛。
要想比出好成绩,老师必须身体力行
黄文祥认为,与其“卷”学生,不如“卷”自己。指导教师一定要将吃苦精神贯彻始终,带动学生培养能吃苦的品质。“要想比出好成绩,全面提高学生技能,老师必须身体力行,长时间的陪伴学生训练。”在比赛期间,除去正常授课,要找到黄文祥都只能在比赛现场和机房,为了不耽误学生训练,很长一段时间,老师们都放弃了周末和节假日。经常为了达到一个训练目标,熬夜至凌晨。备赛期间,经常缺少志愿者服务,教师一方面指导,一方面作为志愿者为学生技能训练做好服务工作,特别是现场急救,教师就是模拟人,教师就是伤病员。
老师身体力行的结果是,学生们把“砺苦、谨信、唯精、弘毅”的校训刻进了骨子里,心肺复苏每天按压3000次以上,膝盖跪肿,每天剥电缆3米以上,手指磨出老茧和血印,累了就席地而睡。每天6点起床、深夜返寝。临近比赛的时候,老师们决定给学生放假一天理发休整,结果下午两点,黄文祥去查看设备,却又听到了学生熟悉的训练声。原来同学们上午已经完成理发,生怕浪费了下午的时间,又自发继续投入训练。
在训练场地,还有一支上不了场的二队,为了参赛队伍顺利训练,每天默默为参赛队伍“打扫战场”,做好一切准备工作,只为让一队队员快速进入状态。“曙光救援队”每次在校园里路过,认识或不认识的同学都会为四位队员加油打气。四个成员被深深感动,自豪感涌动心中,深知代表学校和全国职业院校同台竞技既是光荣又是使命。成员宾承阳感叹:“今天的成功,不只是团队的成绩,更是老师的成绩,学校的成绩。小小的奖杯,承载了太多,重到要一个团队甚至更多的人才能举起来。”
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,通过本项比赛,让学生掌握了救援先进设备使用和指挥决策技术,为将来从事应急安全行业相关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,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,提高了临场应变能力和指挥决断能力,学生身心都得到了淬炼。
拿到奖杯,四位成员表示,通过一年多的磨合和训练,老师们不仅教会了他们专业知识,更重要的是言传身教给了他们细心严谨的态度和临危不惧的胆识,大家以后还想代表学校拿更多的荣誉,走向更大的舞台,在安全生产领域给更多的人带去曙光。(袁杰)
标签: